哥吉拉真的「反核」嗎?

本文原於 2014 年傳奇影業《哥吉拉》上映後撰寫於個人臉書網誌,增補《正宗哥吉拉》相關內容後發表於未來復古。

近年反核運動較為活躍時,偶爾會看到一些文宣引用哥吉拉形象作為反核電廠的象徵。不過哥吉拉與「核」的淵源,從來都不只一個「反」字就可以講完。

隱身的美國核能

1954 年比基尼環礁氫彈試爆造成「第五福龍丸」的慘劇與哥吉拉的誕生,這一點已可說是理解哥吉拉的常識。但在電影《哥吉拉》中,這個事件是怎麼呈現的?仔細聆聽山根博士在片中針對哥吉拉出現做的報告,首先會發現,幕後元兇消失了。確實發生了氫彈試爆,可是是誰投下的,一個字都沒有提到。這場試爆將原本安居在海底的哥吉拉趕出了棲息地,迫使牠開始攻擊漁船、毀壞大戶島的漁村、破壞鐵道,一步步接近日本的核心都市東京。

然而,哥吉拉在片中從未被徹底視為惡者。山根博士在片中有一句名言:「與其想著怎麼殺死牠,不如先想想牠是怎麼活下來的。」對於同樣經歷核彈攻擊而倖存的日本而言,哥吉拉是同病相憐的怪獸,卻也是弱弱相殘的破壞者,更一樣是在災難中重生的奇蹟,而非 1990 年代重新塑造的「突變怪獸」。將哥吉拉殺死在片中是一場悲劇——理解科學危險性的芹澤博士只能自我犧牲,理解哥吉拉價值的山根博士只能眼睜睜看牠死在面前,對男女主角及更多東京的受害者而言,也只能稱做一場慘勝。事件的元兇,從來沒有出現在電影中。

第一部《哥吉拉》展現了核彈造成的陰影與悲劇,但日本的核能發電也起始於同一年,從中曾根康弘等人向國會提出核能研究開發預算開始。1955 年《哥吉拉》大賣後,東寶連忙趕拍續集《哥吉拉的逆襲》,瞬間撇開前作沉重議題,焦點轉往刺激的怪獸對決,兩頭巨獸在戰鬥中壓潰大阪城更是經典場景。同年,日本就有了《原子力基本法》,開始一步步在美國的引導下進行「和平」的核能發展。

原子恐龍的繼承者

《哥吉拉》快速拍完兩部電影後,要再等 8 年才復出,但實際的情況是,在特攝電影上大有斬獲的東寶正朝各種新題材放射光芒。1956年,第一部彩色怪獸片《空之大怪獸拉頓》上映,但牠仍然稱不上「突變」,而是像哥吉拉的誕生一樣隱晦曖昧——牠是受核實驗與火山活動雙重加溫而復活的,古代翼龍的「變異」。反倒是 1957 年的科幻電影《地球防衛軍》中,卻明白描述了一群因核戰自毀家園的宇宙浪人,企圖在日本奪取土地和女人,卻被地球人團結擊退,只能繼續在宇宙中流浪。

真正因核能而突變的角色,是 1958 年的《美女與液體怪人》。那是一部情色與恐怖兼具的科幻犯罪電影。這一次,東寶的特攝電影才終於說出「放射能讓生物液體化,進而吞食其他生物」這樣的突變故事。

1961 年,《世界大戰爭》和《魔斯拉》同時上映。前者反映了冷戰時期美蘇以核彈互相毀滅的恐慌想像,但後者卻企圖淨化哥吉拉的陰影。《哥吉拉》的開場是船隻接連遭放射能火焰襲擊,落難船員漂流到大戶島上,當晚大戶島在暴風中又被怪獸踐踏,等到政府派出調查團前來,才發現島上四處遭放射能汙染,井水也不能喝了。

同樣從船難開場,《摩斯拉》中的科學家卻發現,這些漂流到核試爆島嶼上的獲救船員,身上居然沒有一點輻射污染,而船員則透露了島上有某種神祕力量能化解輻射。而這部片終於把矛頭稍稍指向了美國,片中在島上進行試爆的是一個叫羅利西卡(俄羅斯+美國)的虛擬外國,後來把小美人抓去日本,造成日本陷入大災難的惡角納爾遜,也來自這個鏡頭下頗有紐約混舊金山風格的強大國家。

美國依舊是電影中沒被提及的名字,但在翌年的作品中,來自美國的怪獸卻直接登場來對付哥吉拉。《金剛對哥吉拉》,貨真價實地把好萊塢最知名的怪獸金剛拉到日本與哥吉拉對決,而這部片也決定了哥吉拉的一個關鍵特質——在第一部全彩的電影中,哥吉拉的光芒設定為藍色。

在故事的開場,核子動力潛艇發現北極海出現了異常高溫,而冰山上浮現了詭異的藍色光芒。科學家觀察後判定那是「切連可夫輻射」,是原子爐裡才會出現的光芒。哥吉拉隨即在冰山中復活,在與金剛短兵相接時,更第一次噴出了同樣的藍色火焰。在這部彷彿摔角秀的電影中,哥吉拉逐漸完成了從恐怖災難到大眾娛樂的形象轉變,也讓自己的象徵從核彈變成了反應爐。或許,這也代表對於「核」意象的轉變吧。

漸漸地,哥吉拉以越來越擬人、親和的形象,成為東寶特攝的主角,原本關於「核」的題材,只在其他幾部特攝電影中依稀可見。例如 1963 年變身怪人電影的巔峰之作《馬坦哥》,一群享樂者流落到核實驗後的荒島上,被突變怪人所包圍,但劇情著重在人如何被恐懼與誘惑所吞噬;又或者像 1964 年的《宇宙大怪獸多哥拉》,散布空中的放射性物質促使單細胞生物變成在空中飄浮的五百公尺大阿米巴,但這基本上是一部以怪獸片為包裝的寶石大盜電影,放射能只不過是怪獸之所以成為怪獸的口頭禪罷了。

只有 1965 年的《科學怪人對地底怪獸》,怪獸片才再度觸及了從《哥吉拉》以後便鮮少提及的主題——如何去看待從核彈下倖存的生命,而且這次牠還有些許人的面貌與良知?更重要的是,這次的故事終於直接觸及了廣島,一顆由納粹移交給大日本帝國的不死人心臟,在原子彈落下後便消失無蹤;直到 15 年後,神秘的野生兒出現在廣島,片中的角色依舊猶豫於到底是要保護,還是要為了生命財產的損失而撲殺他。這部作品承接了《哥吉拉》最為嚴肅的意涵,以及 20 年來東寶特攝技巧的精華,堪稱是東寶特攝黃金時期的頂峰之作。

另一方面,哥吉拉與人類的衝突則是越來越低——先是連續兩部電影以南洋小島為背景,避免了直接與都市衝突,還接下教育幼獸的父親角色;同時,由於電視普及,《超人力霸王》系列把特攝奇觀帶往電視節目,較花成本的怪獸電影回本變得越來越困難,在東寶有意將怪獸電影收攤的情況下,《怪獸總進擊》中的哥吉拉及其它地球怪獸,居然轉而被科技發達的人類豢養在島嶼上時時監控,後來還被外星人任意操縱擺佈。電影結局是地球人終於奪回了怪獸的控制權,擊退了外星人和外星怪獸王者基多拉,地球怪獸在 20 世紀的尾聲,終於能以屈辱的狀態和人類和平共處。

1970 年隨著「特攝之神」圓谷英二逝世,東寶特攝班底四散,不要說嚴肅的討論,連拍攝怪獸片都有困難。但就在這樣的絕境中,反而誕生了《哥吉拉對黑多拉》這部奇作。黑多拉堪稱新一代哥吉拉,誕生於海中的污染物,像一坨會走路的污泥,吸飽了工廠的有害廢氣之後,噴射著腐蝕性氣體起飛,殺害上百萬人並把整個富士山週邊變成一片陰森森的荒原。反而是哥吉拉的放射能火炎在這片中成了救世主——可以把海上的垃圾燒毀,可以替消滅黑多拉的科學武器充能,甚至可以在黑多拉飛行逃脫的時候變成逆噴射動力,讓哥吉拉倒著飛天追擊黑多拉,就像人們想像未來核子反應爐可以推動汽車引擎、飛機引擎或是一切的引擎一樣萬能。

然而這驚天一舉也只是讓哥吉拉苟延殘喘,接下來幾年哥吉拉的票房就是在極差跟稍差中擺盪。甚至在 1973 年的《哥吉拉對美加洛》中,因氫彈試爆而嚴重受害的海底王國反倒成了惡角,他們派出神獸美加洛向人類復仇,而同樣身為氫彈受害者的哥吉拉,居然聯手人類製造的機器人傑特傑格一同擊退美加洛和外星怪獸的聯軍。1975 年哥吉拉票房達到谷底,從此開始了將近十年的停拍期。

1980 年代:核彈頭與核電廠

1984 年,哥吉拉終於在冷戰的末期回歸了。在這部《哥吉拉》中,哥吉拉攻擊蘇聯潛艇導致互不信任的美蘇瀕臨核戰邊緣,一方誤射的核彈頭又導致另一方被迫以核彈頭阻止,結果卻是讓好不容易被日本暫時擊倒的哥吉拉再次醒來。但當核彈成為恐懼的標的時,核能電廠卻成了「乾淨的能源」。哥吉拉有史以來第一次以反應爐心內的燃料為食,也能「負責任」地讓破壞殆盡的核電廠毫無放射能殘留。

不過這樣的神話在 1986 年的車諾比核災後被打破了。即便是遠在東方的日本,都曾經在事件後忽然在高空中偵測到原因不明的高放射量。於是在 1989 年,清理核污成了《哥吉拉對碧奧蘭蒂》的主軸。哥吉拉的細胞,反過來被拿來製造抗核能菌,用來吃掉哥吉拉體內那個大反應爐裡的放射物質。

能夠自由操縱「核」的生命力,成為各國的爭奪目標。在《哥吉拉對碧奧蘭蒂》裡,先是日本、美國與某阿拉伯國家在毀壞的新宿秘密爭奪哥吉拉細胞,接著美國又秘密炸毀該阿拉伯國家的實驗設施,以避免他們藉著哥吉拉細胞成功培養抗旱小麥,而擺脫美國的控制。

而在 1991 年的《哥吉拉對王者基多拉》中,核彈試爆、核能污染更徹底變成戰略武器——操縱時光機的未來人(以外型而言,其實就是美國人和俄羅斯人),藉著將不同的動物移出、移入歷史上的氫彈試爆現場,而從歷史中消滅掉威脅他們的哥吉拉,並替換為他們所能控制的王者基多拉,而日本人抵抗的方式,居然是帶著核彈前往哥吉拉前身「哥吉拉龍」被移去的地方,重新以核彈讓哥吉拉龍突變成哥吉拉——這才是哥吉拉第一次設定為「核彈下突變的恐龍」,可能因為 1990 年代哥吉拉特別容易在台灣看到,而成為國內一般人對哥吉拉的刻板印象。

這個時候的哥吉拉,已不再是核武的警示,而成了核武本身。而那場在北海道進行的,哥吉拉與王者基多拉的大對決,更像是兩個擁有核武的國家之間進行的代理戰鬥。不過隨著哥吉拉系列再度以親子票房為目標,「核」的議題再度被移除,直到 1995 年,為了迎接好萊塢哥吉拉而上映的完結篇《哥吉拉對迪斯托洛伊亞》,哥吉拉不僅死了,而且是徹底以核電廠的姿態死去。

因為自然環境的異常變異,導致哥吉拉體內的核反應器官失控,讓哥吉拉發著灼熱半燃的紅光與大量的水蒸汽現身。這次的哥吉拉同時展現兩種「核」的破壞力,科學家先是預測毫無抑制的哥吉拉將產生史上最大威力的核爆發,但在超科學兵器的冷卻後,轉為逐漸升高溫度直到「爐心熔潰」的局面,一邊融化並拖著整個灼熱的東京一起沉向地底。

《酷斯拉》與其後方向不定的日本

在哥吉拉壯烈昇華後,三星哥倫比亞的《酷斯拉》便登場了。只是,美國人一如 1954 年的日本人,迴避了哥吉拉的源頭——也就是他們自己——而把責任丟給了核彈的後進者法國。於是酷斯拉出現在紐約成了法國的責任,卻得靠美國人的同心協力——電視主播、計程車與飛彈——才能收拾殘局。日後從電影的內幕中才知道,當初《酷斯拉》的製作人真正希望重拍的,是哥吉拉的靈感源頭《原子怪獸》,這部怪獸片早於《哥吉拉》提及因氫彈甦醒的怪獸,卻沒有《哥吉拉》那種討論核彈陰影的企圖。一旦從這點出發,就不難理解為何在《酷斯拉》中,核能單純只是個起因,後來全片就只剩徹底的娛樂刺激了。

不過在日本的狀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出於對《酷斯拉》的抵抗,東寶又重新拍起哥吉拉系列,但倉促證明日本特色的結果就是抓不著重點──連續好幾部電影都有方向不明的問題,有些想作技術創新卻更看出其不足,有些想抓住老派題材但又缺乏好的人戲,對於「核」的態度就算有所表達也薄弱而搔不到癢處;唯一一部有較清晰主題的《哥吉拉 魔斯拉 王者基多拉 大怪獸總攻擊》,卻把哥吉拉定位為某種「太平洋戰爭死者的怨念」,而得由日本傳統的「護國聖獸」來擊倒。

可是,什麼是太平洋戰爭死者留下來對日本的怨念?是不甘心失敗?還是不願被遺忘?還是覺得自己白白犧牲?還是對日本發動戰爭的怨恨?而「護國三聖獸」又是要保護日本的什麼?即便這部片終於出現了一幕將哥吉拉噴射化為核爆的場景,也可說是日本在《酷斯拉》之後水準最突出的哥吉拉電影,但本片的曖昧不明始終令人保有一絲懷疑與距離。

福島後的哥吉拉:傳奇與正宗

日本哥吉拉停拍後,傳奇電影在 2009 年宣布於 2012 年上映好萊塢版《哥吉拉》,但之後卻發生了 311 大地震與福島核電廠事故。日本首度面對如此嚴重的核災,除了長期的困難拆解清除工程外,也因為放射能失去國土,大量民眾被迫撤離家園。其後不知是否為了應變此意外,哥吉拉上映一口氣延了兩年且劇本又經數度修改,直到 2014 年,我們才第一次看見福島之後的第一部哥吉拉電影。

比起上一次好萊塢的冒犯,傳奇版《哥吉拉》充滿各種呼喚過往哥吉拉與怪獸電影的喊聲,但若以「核」這個貫穿哥吉拉的主題,來看待這部新作,卻覺得本片並不像人們當時所讚揚的,對核能做出多少反省。電影中是出現了核電廠事故和廢棄的都市沒錯,但電影卻更想告訴你,自然才是最強大的力量——自然能夠平衡一切,包括人類犯下的錯誤的力量;所以只要怪獸存在,放射能就不存在了,而美蘇當年的大規模氫彈試爆競賽,也有了洗白了的目的:消滅哥吉拉,雖然也和當初的競賽一樣,出於對未知的恐懼。

片中只有渡邊謙飾演的芹澤博士比較直接表達了不願再有下一個廣島的意念,但這放在此時卻顯得有些矯情。畢竟哥吉拉真正精彩的回應,都是針對當下的「核」與「災」,像是 1954 年核子試爆落塵下的日本人,1971 年的公害,1984 年美蘇互射的彈道飛彈,1989 年的核災污染⋯⋯2014 年洗淨了核電廠毀滅的雀路羅城而談起廣島,實在是有點避重就輕的感覺。

傳奇版《哥吉拉》確實是優秀的回歸作,也證明了好萊塢並非無力回應怪獸迷;只是說,若從哥吉拉與「核」共同走過的六十年來說,這部片就也如導演或宣傳所言,是一部自然災難片,核能議題一如片中的放射能,大部分時間都被怪獸吸得乾乾淨淨,彷彿不存在一樣。

至於 2016 年改由日本詮釋的《正宗哥吉拉》,居然一口氣想要同時討論哥吉拉的兩個「核」主題——核電廠和核彈。這種兩者皆為主角的情況在過往電影中並不多見,就和本片多向而龐大的野心一樣令人稱奇。

一方面,《正宗哥吉拉》並不避諱談論在都市中留下放射能一事,也不乏各種挑動緊張氣氛的示意圖、網路留言等核污染意象。更不用說電影後段幾乎可以是一部核災處理的寓言——先是靠近調查的無人載具「咻」一聲失訊,其後又能看到工程人員一隊接一隊地冒死衝往哥吉拉身上唯一的缺口,用各種大型器具灌入凝血劑,但又得嚴防哥吉拉重新提高能量。最終「搶救」哥吉拉達到的完工狀態不是死亡而是凍結,一旦哥吉拉再有活動跡象,日本人就得再一次想盡辦法搶救,於是在未來漫長的日子裡,也只能與哥吉拉共存了。

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