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vs傳奇:兩部讓哥吉拉重生的電影

當人不知道怎麼讚嘆對象時,有時候會忍不住貶低他者來襯托對象的好,他者的優點就這樣有意無意地遭到埋沒。

隨著《正宗哥吉拉》在台灣出乎預期地叫好叫座,也開始有人懂得說日本哥吉拉「屌打」兩年前好萊塢版《哥吉拉》了。不過我覺得,這兩部讓哥吉拉在當代重生的電影值得並列欣賞,畢竟《正宗哥吉拉》帶來的驚奇,和《哥吉拉》的創舉絕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首先,若沒有2014年《哥吉拉》的成功,今年的《正宗哥吉拉》恐怕也難以出現,尤其《哥吉拉》還背負著整個品牌長期不振的包袱。

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哥吉拉可說是一路走跌——先是三星哥倫比亞的哥吉拉拍攝計畫,在1995年中斷了原本票房不錯的日本哥吉拉;三年後,《酷斯拉》的惡評讓其後無從接續;翌年,東寶為了展現「日本哥吉拉才是哥吉拉」而上映的《哥吉拉2000》,以及接下來直到2004年的反覆嘗試,反而更證明此時東寶沒有開啟新局的能力。

可以說在2014年以前,哥吉拉電影連續十幾年都處在低迷狀態,尤其《酷斯拉》更堵住了全球市場這條生路,幸好《哥吉拉》硬是把這條路重新打通。2014年12月,東寶宣布重啟哥吉拉系列時便提到,2014《哥吉拉》在全世界的賣座,令他們察覺哥吉拉仍受全球觀眾所歡迎,因而正式決定重新拍攝哥吉拉。1

即便劇情受到批評,《哥吉拉》的怪獸形象塑造倒是普遍獲得稱讚。或許也因此,《正宗哥吉拉》的哥吉拉形象,在眾多方面都清楚地反其道而行。

Godzilla-2014-Movie-HD-Wallpaper-for-Desktop-Tablet-or-IPhone

《哥吉拉》中的哥吉拉(下稱傳奇哥吉拉),經過眾多設計者的集思廣益後,選擇了比較接近現實生物的外觀,即便是虛構生物,其頭部、皮膚仍容易聯想為爬蟲類。不過,隨著故事逐漸開展,觀眾也會注意到所有人類攻擊對傳奇哥吉拉完全無效,但其對手MUTO卻可以用爪牙撕開其外皮,彷彿怪獸和人類雖在同一個世界上,卻處在不同層次中。從1955年《哥吉拉的逆襲》以降,1960至1970年代的日本哥吉拉就一直維持這種超然形象,直到1990年代才回頭強調怪獸的動物性。

6b817f3f7c4fa9b79eb4177f1a2ad0b0

但《正宗哥吉拉》中的哥吉拉(下稱新哥吉拉)彷彿刻意避開了傳奇哥吉拉強調的一切:前田真宏所設計的新哥吉拉,外型上完全企圖營造一種「非尋常生物」的形象。新哥吉拉的手和牙齒,都以「徒具外型、退去實際功能」的理念來設計,因而顯得畸形;其肥大異常的尾巴,彷彿具有意識地兀自擺動(甚至有分裂成第二隻哥吉拉的構想)。和傳奇哥吉拉那種冀求完美的設計相比,新哥吉拉想表達的就是持續地缺陷、持續地演化,從水中的第一型態到噴火的第四型態,都流露出嚴重的不安定感。這很難不令人想到1954年第一部《哥吉拉》中的元祖哥吉拉——原本安穩棲息海中的生物,因氫彈試爆換得無所適從的移動方向,以及生物不應有的過強生命力。

或許也可以說,傳奇哥吉拉企圖打造「一種生物」,但新哥吉拉卻想在電影中表現「生物總和」——水棲、兩棲、陸生、分裂大小個體,甚至噴出熱線這種「超生物」的行為。

但在《正宗哥吉拉》中,這樣的「生物總和」依舊與人類處在同一層次,因此人是有辦法用現實手段來迎擊,不管是大型鑽地彈還是凝血劑,至少都能夠傷到或者停止新哥吉拉。或許可以說,傳奇哥吉拉是外型入世的神獸,而新哥吉拉即便演化到不像世間物,到頭來還是生物。

這樣的設計也合於各自的角色安排——傳奇哥吉拉有著「追擊MUTO」這種超乎人類能力,但碰巧符合人類期待的動機,使人類從頭到尾只能旁觀怪獸留下的戰果;而新哥吉拉的威脅在於,不要說人類,即便牠自身都無法知道自己的下一步,到頭來,想要活命的人類,就只能想盡辦法拘束這不可控制的生物。

兩頭哥吉拉各自在「形象」與「性質」上的衝突,也出現在兩部電影各自的拍攝手法中。

《哥吉拉》導演蓋瑞斯.愛德華的低成本首作《異獸禁區》,就已經嘗試以人的行動來勾勒背後巨大怪獸存在,這一點即便到了1.6億美金成本的《哥吉拉》,還是延續下來。我們依舊可以看到導演緊抓著人的視角,即便是怪獸出場的鏡頭,觀眾多半還是得隨著人的視野來觀看這一切,但目睹的卻是超乎他們所能招架的,有如天災互相撞擊一樣的怪獸對決。在那之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羈絆構成追尋之旅,帶動整部電影前行。

相對地,庵野秀明除了各種人力不可及的視角外,還常用「物」的觀點來讓觀眾看《正宗哥吉拉》。這些鏡頭對觀眾來說可能有些古怪,居然是從電話、抽屜、螢幕甚至機械臂的角度來看角色,但在這些不尋常鏡頭中,觀眾目睹的卻是一部紀錄人們以所有實在(政治的、科技的)手段認真處理哥吉拉的影片。在那之中帶動電影的,是人為了達到共同目標所形成的戰局,以及過程中人的困境與抉擇。

不論哪一位導演,都大膽地走在險路上。

即便是大成本電影,蓋瑞斯.愛德華也沒有一味地用速度、節奏和聲光來刺激觀眾,而是更冷靜緩慢地,用正常時速累積哥吉拉出場時深沉的壓迫感。企圖讓哥吉拉在好萊塢之外重生的庵野秀明,則是把哥吉拉拍成了「日本大機器人對哥吉拉」,除了有如機械環環連動的高速對話外,還猛力塞入各種致敬畫面、懷舊音樂以及嘆為觀止的對決高潮,反過來用過量的內容疊片來刺激觀眾神經。兩者都超乎人們對「哥吉拉復活」的期待,也一掃好萊塢、日本哥吉拉各自的陰霾,讓後續作品得以順勢上路。

不過很碰巧地,兩部哥吉拉電影也顯現出類似的問題。

《哥吉拉》的情感動力,在布萊恩.克蘭斯頓飾演的父親角色身亡後,就開始變得薄弱,以至於後來主角變得漫無目的,單調地被哥吉拉牽著走;等到哥吉拉與MUTO對決已成為主軸,而人類的無能為力也已充分表達後,主角在戲中的種種舉動,反而成為妨礙哥吉拉對決的存在。

《正宗哥吉拉》同樣也有後繼無力的問題;雖然前半段政府無能的醞釀到哥吉拉暴走的高潮都一氣呵成,但隨著故事進入日本人反擊,一切的謀略與動員都變得越來越簡單,然後就在全世界都推上一把的詭異順暢中,哥吉拉凍結作戰毫無意外轉折地成功了,日本的重生精神得到了有點露骨的讚許,而放射線污染更是立即可解,甚至搞不好能從哥吉拉身上找到未來;而《哥吉拉》的樂觀也不遑多讓,核電廠的外洩早就被MUTO吸收乾淨,而1954年丟下的氫彈更不是科學誤用,而是為了對付哥吉拉不得不為之。在這一點上,兩部哥吉拉倒不約而同地與它們的最初起點背道而馳。

目前已知蓋瑞斯.愛德華將不再執導2019年的《哥吉拉》續集,其後哥吉拉更將對決金剛,未來《哥吉拉》的好萊塢續作想必將離2014的起點越來越遠。而東寶在《正宗哥吉拉》成功後,接著推出的會是全新的哥吉拉動畫電影,庵野秀明的冒險會不會有下一步,仍是未定之數。放眼望去,未來將是各種哥吉拉電影年年奔放異彩的時代——樂觀地想,或許以後就不用再苦等一部新電影,來「屌打」快被遺忘的上一部了。


  1. 導演庵野秀明則提到,東寶第一次邀請他擔任新哥吉拉電影導演,是在2013年1月,他在同年3月答應執導。東寶方的說法可見http://eiga.com/news/20141208/2/

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