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吉拉,花蓮逆襲!

13170510_10205878394135447_1063409571_o

「各位顧客!現在接到通知,依據觀察,可能登陸蘭陽平原、宜蘭附近的海底金剛,可能南下,偷襲花蓮市附近。十九時三十分,對策本部,推測牠的去向,可能在花蓮國際港口外,對策本部,不久將在海面上投下照明彈。這是以光線誘導金剛於外海的『誘導作戰』,陸上要實施『燈火管制』所以請各位沉音、冷靜地退場以維安全!⋯⋯我們要再反覆一次!⋯⋯」

——《史前怪獸 金剛》之〈金剛反攻戰〉

一九八一年肆虐大台北地區的海底鐵金剛,在蔡允澤博士的自殺攻擊下,終於在台灣北方海域溶解殆盡。然而人類沒有樂觀的理由,因為只要核武實驗不停止,下一頭海底鐵金剛必定會出現。果不其然,這本《史前怪獸 金剛》的後半部,就描述了這隻中譯版哥吉拉再度入侵台灣的經歷。

13112583_10205878394615459_716559899_o

先來談真實世界裡發生了什麼事。1954年,電影《哥吉拉》雖然在質疑中倉促上陣,票房口碑卻都驚人地好,領先全球的特效與深沉寫實的劇情,不光轟動日本,也在海外市場打響了日本怪獸電影名號。(台灣也在1955年以《原子恐龍》為名上映本片,從報紙廣告看來也是相當賣座。)

製作人田中友幸當然不會放過這機會,《哥吉拉》風潮剛起,他就馬上委託原作者香山滋寫下一部哥吉拉的原案。這次,香山筆下的《哥吉拉的逆襲》劇情一掃前作的核武陰霾,讓走出戰爭廢墟的男女主角以一種樂觀的喜劇風格,與重生的日本一同迎戰二度襲來的哥吉拉。

同樣是哥吉拉入侵日本,這次少了人群受苦受難的畫面,多了一隻新怪獸「安基拉斯」與哥吉拉四處扭打;消防人員、記者的拚命鏡頭少了,換成囚犯逃亡、飛車追逐場面;男女主角不再糾結於個人與群體間的價值衝突,這次的男人們都是翱翔天空的好漢,女人則留在地面期盼心上人歸來;不管《哥吉拉》曾經帶來什麼深刻的反思,《哥吉拉的逆襲》全都沒有。哥吉拉全心娛樂大眾的黃金歲月,可說從本片開始就停不住了。

當這部續集化為小說,經翻譯而重新發生在台灣時,情況是什麼樣子呢?

13170656_10205878394375453_1476557496_o

原本的故事開頭,是大阪KK海洋漁業公司的兩名水上飛機飛行員月岡和小林,意外地在外海小島上,發現了哥吉拉與另一頭怪獸在打鬥,再度拉起了日本的怪獸警報。上次哥吉拉攻擊東京,這次發生在大阪,那麼想當然地,肆虐過台北的「海底鐵金剛」,這次的目標⋯⋯卻是花蓮。

13214928_10205878397335527_1859920790_o

花蓮確實有些令我意外(當然,本書的翻譯本身就已經很不可思議了)。若考量東京和大阪在日本的地位,我納悶譯者為何不是把大阪改成高雄,反而選擇了排不上台灣前幾大的花蓮市。或許是要配合劇情,因為前面提到,那個城市外海按劇情該有一個小島,而花蓮可以很自然聯想到龜山島。

但高雄外海也有小琉球可用不是嗎?我們可以把故事和日本的地形對照一下,會發現從大阪出海不太可能一下就遇見荒涼的小島,因為隔著一條狹長的水道就是四國擋著;既然哥吉拉是在更遙遠的外海徘徊,牠率先登陸四國的機率就比較大。

把劇情「換算」成台灣版的話,如果「海底鐵金剛」最終要大鬧城市A,那劇情裡就要有一個地點B,是海底鐵金剛走直線登陸應該要到的,但沒想到牠卻繞了路意外出現在A,讓人們措手不及。

從這點來看,小琉球就太近了,牠就算繞過屏東直達小港也沒差幾步路;但如果是龜山島的話,才能塑造出「本來應該在蘭陽平原登陸,卻意外轉往花蓮」的效果。

那麼,海底鐵金剛這次在花蓮市的入侵路線呢?很可惜地,因為原作中哥吉拉一到大阪,就和隨即上岸的安基拉斯展開生死鬥,所以根本沒提任何街道,唯一重要的地景就只有被兩獸壓垮的大阪城天守閣而已。

然而,這樣一棟日本味十足的古蹟,無論怎麼「換算」都很難在花蓮(甚至台灣)找到適當對應,所以哥吉拉和安基拉斯毀掉大阪城的描述,在台版小說中就徹底抹除了。

13170062_10205878400095596_419502812_o

海底鐵金剛解決掉安基拉斯後,再度消失於海中,留下逃往美崙山的男女主角們,對著毀滅大半的花蓮港憤恨難平。但沒多久,轉移到台東(北海道)重新運作的漁業公司,居然再度發現了海底鐵金剛出現在更遙遠的島嶼上──於是男主角們決定重新加入戰時空軍同袍,一同與海底鐵金剛在最終舞台──蘭嶼──決一死戰。

航空隊企圖以轟炸將海底鐵金剛困在一個缽型的山谷(椰油村一帶?),但即將與愛人結婚的小林(是的,死亡flag的歷史源遠流長)企圖靠近海底鐵金剛時,卻被放射能火炎擊中,撞上山谷機毀人亡,卻造成土石崩塌,埋住海底鐵金剛的下半身。航空隊靈機一動,轉而轟炸山坡,引發連番山崩直到海底鐵金剛徹底埋在土石下,獲得了艱辛的勝利。

13161521_10205878399375578_314451318_o

原本的故事中,由於最後一幕安排在北海道東方的千島群島,所以哥吉拉是被埋在冰雪下動彈不得。隨著翻譯本南進台灣,取而代之的是蘭嶼的整面山坡,可能外加半座山的樹林。

巧合的是,就在本書出版同年,蘭嶼的放射性廢棄物貯存場也於一九八一年成立,一如海底鐵金剛,從此帶著放射能在蘭嶼地底蟄伏著。

1955年休眠的哥吉拉在七年後就復活了,甩掉所有放射能陰影,以全然娛樂的精神,像個摔角選手一樣浮誇地迎戰美國大金剛。

然而海底鐵金剛的翻譯奇譚就這樣斷在一九八一年,不管日後哥吉拉反覆被喜歡、被冷落,都再也沒人提起這個名字。直到三十年後,同樣在一九八一年誕生的我,意外地在二手書店的倉庫裡,讓這段哥吉拉登陸台灣的故事重新出土⋯⋯(完)

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