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經典好遊戲專欄】小島秀夫的戀愛美少女遊戲《純愛手札:劇場系列》

在電視遊樂器史上的「第五世代」,也就是以前我們常講的「次世代」中,由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簡稱SCE)所推出的PlayStation(簡稱PS或PS1)所稱霸。

根據維基百科記載:PS1主機在全球賣出了1億零245萬台,遊戲方面則一共推出了7918款遊戲(含廉價版等),總銷售量更達到了9億6200萬片。在日本則推出了4324款遊戲,共銷售2億8600萬片。如此強大的軟體陣容,正是PS1稱霸次世代的主要因素。

PlayStation是次世代銷售量最高的主機。(圖片取自網路)

但經過二十幾年後,回過頭來從懷舊電玩的角度討論這段歷史的時候,卻大多集中在SEGA SATURN、N64、甚至對於3DO與PC-FX的挖掘。而對於PS1,大部分人的印象,不外乎就是擁有許多經典名作:《FF》、《DQ》、《惡靈古堡》、《Gran Turismo》⋯⋯太多太多,不勝枚舉,有時卻遺忘了在PS1龐大的發片數下,仍隱藏著許多鮮為人知的好遊戲。當任天堂帝國面對次世代的風潮而漸漸崩解時,PS平台因其友善的開發環境,寬鬆好入門的第三方廠商政策,產生了許多小成本而富有挑戰精神的遊戲。這些遊戲也許並不是適合所有人的胃口,也沒有百萬大作的格局,但仍有許多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特點,與大無畏的拓荒精神。在此筆者希望以PS1為主要平台,介紹一些這樣的遊戲給更多玩家認識。

《純愛手札》(ときめきメモリアル)是由KONAMI所推出的一款「戀愛模擬遊戲」,其高度的遊戲性、幽默感以及擬似校園生活的體驗,在玩家之間大受好評,而迅速地崛起,可說是確立「戀愛模擬策略遊戲」此一遊戲類型的經典作品。

而當時小島秀夫則是KONAMI的鬼才製作人,除了早期MSX平台上的《燃燒坦克》(Metal Gear,舊譯《特攻神諜》,現譯《潛龍諜影》)系列之外,由他所設計、監督、製作的Cyberpunk科幻AVG《攔截者》(Snatcher)與《警察故事》(Policenauts),都是把電影的元素與電玩遊戲互動性成功結合,帶進遊戲中的優秀作品。

那麼,如果讓小島秀夫與他旗下的小島組(Kojima Productions)來替《純愛手札》製作一款AVG的話,會是什麼樣子的呢?筆者並不知道當初是誰出的主意,但我想,當初不會有人想到:有一天小島秀夫會跟《純愛手札》扯上關係吧?也許有人會擔心做出來的作品會跟昆汀塔倫提諾的《惡夜追殺令》(From Dusk Till Dawn) 一樣,像是把兩部電影的劇本各撕成兩半,再分別黏在一起,牛頭不對馬嘴(但《惡夜追殺令》是經典無誤)。

不過擔心是多餘的,小島組確實給我們帶來了三款優秀的作品:《純愛手札:劇場系列》。

純愛手札:劇場系列 Vol.1《虹色青春》;Vol.2《彩之戀曲》;Vol.3《啟程之詩》
發售日期:1997/07/10;1998/03/26;1999/04/01
發售廠商:KONAMI (KCEJ)
遊戲類型:AVG
市場稀有度:★★☆☆☆
名氣:★★☆☆☆
是否有PSN下載版:無

筆者當年購買的《純愛手札:劇場系列》,其中《彩之戀曲》為台灣代理版。

故事構成

劇場三部曲是從《純愛手札》中,拉出人氣較高的四位女性角色製作的原創故事,分別為:《虹色青春》的虹野沙希、《彩之戀曲》的片桐彩子、《旅立之詩》的藤崎詩織與館林見晴。

與一般的美少女遊戲不同,本系列並沒有什麼色氣、後宮、賣萌之類的要素在裏頭,而是著重在學校生活的體驗與人際關係的描述。而相對於之前小島監督的《攔截者》與《警察故事》作品中可見的黃色笑話要素,本系列在性暗示這方面的要素也可說接近零;不要說性暗示了,連接吻的場景都沒有!本系列作中的男女關係,著重在心理層面,讓玩家體驗到從朋友、曖昧到心意相通的過程,那酸酸甜甜的青春滋味,儼然走的是校園青春劇的路線,劇情結構紮實且引人反思。

與《純愛手札》的三年高中生活不同,《劇場系列》聚焦濃縮在其中的兩到三週時間,製作小組巧妙地結合了優秀的劇本、美妙的配樂以及聲優精彩的演技,讓玩家在不知不覺中投入情感,隨著劇情或笑或淚。遊戲過程雖然不是特別長,但卻在一天一天的過程當中,提供了濃烈而引人入勝的校園生活體驗。

《彩之戀曲》是三部曲中描寫人際關係衝突最多的一部,喜好可能會因人而異,但筆者相當喜歡,各位有機會的話可以體驗看看。
在原作中彼此幾乎沒有互動的女性角色們,在此也多了一些對於彼此關係的描寫。

《虹色青春》劇情簡介:

主角是高中足球隊的替補球員,撿球跟擦球都是他每天不可少的工作,原本對於運動細胞還頗有自信的他,卻因升上二年級後仍無法成為正式球員這件事而深受打擊,耿耿於懷。

面對即將到來的重要比賽,在球隊經理虹野沙希的鼓勵與協助之下,主角仍每天持續努力的特訓,朝著成為先發球員的目標努力著⋯⋯。

虹野沙希是溫柔又善解人意的理想老婆類型,因此當時在日本玩家之間是人氣最高的角色。
同為球隊經理的學妹秋穂みのり,是三部曲皆有登場的重要角色。

《彩之戀曲》劇情簡介:

主角是高中業餘樂團「彩」的吉他手兼作曲,目前正以校園文化祭的樂團比賽為目標,每天辛苦的練團跟作曲。

但在與熱愛藝術的片桐彩子偶然相識之後,因為她無意中的一句話而大受打擊,但也在一番內心掙扎之後徹底改變,摒棄過去作曲時妥協與隨便的心態,努力的去創作真正屬於自己想作的歌曲。卻又因為與片桐愈走愈近,讓樂團原本平靜的人際關係變得波濤洶湧,最後讓主角也不得不面臨抉擇⋯⋯。

片桐彩子是活潑又有自我主見的女孩子,一開始的心直口快讓主角吃了不少苦頭。
「彩」樂團的成員們也都十分有個性,在故事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旅立之詩》劇情簡介:

畢業的季節即將到來,主角三年來一直很在意同為青梅竹馬的校園偶像人物藤崎詩織,原有的一絲絲美好幻想卻因詩織的一句話而徹底破滅。看著大家在這三年裡都找到屬於自己的美好回憶,自己卻渾渾噩噩,一事無成,沒有什麼值得紀念的回憶。「自己高中生涯中最精采的回憶到底是什麼?」,主角不禁對自己產生了疑問。

為了讓自己這三年的高中生涯了無遺憾,主角終於下定決心,重新挑戰原本已經放棄的馬拉松,這次一定要貫徹到底,創造屬於自己的精采回憶。然而他卻不知道,在某個角落有個綠色(?)的身影一直在靜靜的守護著他⋯⋯。

在玩家之間被戲稱為「紅髮惡魔」、「大魔王」的藤崎詩織,在玩過《旅立之詩》後,你可能會對她有所改觀。
在《純愛手札》中是隱藏角色的館林見晴,在《旅立之詩》裡成為了女主角之一。

堅實的遊戲主軸

許多美少女 AVG 遊戲中,玩家能介入遊戲的部分,不外乎是劇情當中的選項,其他時間就大多是看著遊戲的文章,按著「確認」而已。

但《純愛手札:劇場系列》不是這樣。它的遊戲系統主要是以小島秀夫的名作《警察故事》為基礎,採用偵探類型的 AVG 系統,可以用游標在遊戲畫面上的人物、背景自由點選來「觀察」、「調查」或「對話」等等,增加玩家與遊戲互動的主動權,促進玩家的投入感。

玩家可以自由選擇話題、調查畫面上的各個角落,遊戲擁有良好的互動性,處處可見製作小組的許多巧思。

延續著KONAMI從《大盜伍右衛門》到《純愛手札》的精美小遊戲精神,《劇場系列》更是讓小遊戲成了遊戲的主軸。三部曲配合著劇情,都各有主要的遊戲課題要玩家克服,才能達成Happy Ending:《虹色青春》的自由球射門;《彩之戀曲》的作曲及彈吉他;《旅立之詩》的畢業刊物編輯以及馬拉松練習。

這些製作精良的小遊戲,不但增加了遊戲的樂趣,也同樣促進玩家的投入感。利用這些小遊戲所帶來的日常校園生活感,再搭配急轉直下的劇情,也就結合成了一場精彩的遊戲饗宴。

自由球射門類似高爾夫+九宮格的玩法,系統看似簡單,其實玩起來頗有挑戰性。
填寫樂譜和試聽也是每天必要的功課。
彈吉他需要利用手把定弦與撥弦,是類似音樂節奏遊戲的玩法。
畢業校刊的校對抓錯,也可以看到主角擅長吐槽的一面。
為了挑戰馬拉松,每天與清川望一同晨跑鍛鍊自己,需拿捏跑步的節奏與快慢來避免體力的過度流失。

另外在《劇場系列》之中,約會也是重要的主線劇情之一,與原作《純愛手札》的約會中,單純三個選項決定結果的好壞不同,劇場系列的約會是較為完整的體驗。例如等電影開場前可以選擇先去服飾店還是先去看遊樂場,還可以找間洋食店坐著吃飯聊天,期間你可以跟女主角討論她今天的穿著、這家店如何?這個人在幹嘛?這部電影好看嗎?

玩家在畫面上亂點亂看,有時也會有許多有趣的發現,有些內容也會產生與女主角之間的互動。真的蠻有在約會的感覺,藉由一點一滴了解女主角的一切,培養感情,讓玩家更投入往後的劇情。

聊天、到處玩,劇場系列的約會事件,比起原來《純愛手札》要有血有肉許多。
約會時看的電影正是小島監督的《特攻神諜》,而在《虹色青春》當中可以看的電影則是《攔截者》。

有趣的支線

除了主線故事的進行之外,在每天的下課後都會有一段時間可以自由活動,這段時間內玩家可以選擇在校園裡到處閒逛,並有機會遇到其他女性角色,除了會有一些小劇情外,也有機會跟他們聊天,多少也算是滿足喜愛原作《純愛手札》其他女性角色的玩家的需求。

從Vol.2《彩之戀曲》開始,幾乎每個支線的女角都有專屬的支線小遊戲可以挑戰,也大多製作的相當有趣,筆者個人特別推薦朝日奈夕子的「雙人相聲」以及紐緒結奈開發的射擊遊戲「CONQUER」,而對日語熟練度有自信的朋友則可以挑戰美樹原愛的「教烏鴉學講話」,這可是連不少日本人都覺得難的小遊戲呢。

雙人相聲必需要掌握好附和(相槌)與吐槽(ツッコミ)的時機。
雙人相聲的支線進行到最後,還可以看到朝日奈與古式這對超強搭檔的雙人相聲表演,包準讓你會心一笑!
教烏鴉學講話,要在時間限制之內正確輸入每個字的母音,蠻有挑戰性的!
CONQUER遊戲系統類似《閃亮銀槍》、《斑鳩》的簡易版本,內容製作意外扎實!
支線劇情中還有系列粉絲所熟悉的「番長戰」登場!

優美而恰到好處的配樂

《純愛手札:劇場系列》的配樂也是一絕,除了三部劇場系列四位女主角分別都有量身訂做一到兩首的專屬歌曲之外,採用了許多《純愛手札》本篇音樂重新混音或鋼琴版專輯版裏頭的音樂。這些單獨推出的樂曲都相當優秀,在遊戲過程中玩家也可以從房間的音響裡自由選擇專輯來聆聽,算是製作小組給玩家的SERVICE。而筆者個人最喜歡的一首則是主要使用在《虹色青春》夜間練習自由球的樂曲:《Piano collection》的〈ファンシーショップ〉(Fancy shop)鋼琴版。

以KONAMI從以前就為人所津津樂道的遊戲配樂,再加上小島組優秀的導演功力,背景音樂該消失的時候就消失,該響起時就在最恰到好處時機響起,讓玩家更融入整個遊戲的氣氛中,在《純愛手札:劇場系列》的感人劇情中,優秀的音響、音效設計,絕對是其中一大功臣。

選擇了樂曲之後還會顯示其所屬的CD封面,也算是一種行銷手法?

那麼,缺點呢?

整體來說,《純愛手札:劇場系列》是製作相當用心且注重細節的遊戲。但或許是受限於製作經費與時程,劇情長度都不長,一集的遊戲時間,一輪慢慢玩大約10小時以內就可以通關,或許會有人覺得不夠過癮。而且,每集劇情內二到三週的過程,也許也會讓玩家覺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進展太快、主角成長的速度太過誇張等等。

而遊戲的操作介面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也較為過時了,進行起來就是給人一種緩慢悠閒的感覺,在每天的「校園日常生活」過程中,某些較急性子的玩家可能會容易失去耐心,所以比較適合喜歡慢慢品味的玩家。

另外,《純愛手札:劇場系列》沒有什麼美少女遊戲常見的過度妄想劇情,但對聽到「美少女」就會起疹子的玩家來說。可能還是不大適合這款遊戲。登場人物大多是《純愛手札》本傳的人物,沒玩過純愛手札的玩家可能一開始會對於角色的個性與特點較難以掌握。另外對於不懂日語的玩家來說,語言的隔閡也是難以避免的。

《純愛手札》系列企劃中力推的真人偶像:栗林みえ,最後結果並沒有成功,最後變成黑歷史,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谷歌。

《純愛手札:劇場系列》在PlayStation與SEGA Saturn兩個平台上都有發售(SS版的Vol.3《旅立之詩》只有發售限定版),在目前的二手市場上很常見,卻很少人會關注它。其實只要實際去玩,就會發現它是十分用心製作的一系列遊戲,感人故事劇情中仍處處可見其幽默之處,筆者當年也非常喜愛。

喜歡Konami哏、《純愛手札》哏、《攔截者》與《警察故事》的玩家,更是可以玩玩看,玩過就知道這款遊戲不只是「Fan Disk」、「美少女遊戲」這麼簡單哦!

除了約會,也有大家一起出遊的劇情,好好地享受青春吧!
早乙女好雄在劇場系列裡的人物個性也更加地立體鮮明,完美詮釋了主角的最佳損友與最好死黨的角色。
遊戲中的柯拿米哏自然是不能少!
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