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骷髏島》──巨猩的浮誇再登場

編按:本文有核心劇情透露,為避免破壞觀影樂趣,請斟酌閱讀。

1933年,電影《金剛》用前所未見的特效,讓怪獸以全新形式出現在人類眼前,也吸引眾多電影人追隨其後,創造出哥吉拉等怪獸巨星。

有別於哥吉拉固定於東寶量產續集,所謂「金剛電影系列」,其實只是各電影公司互不相干的作品總稱。這些公司分頭孕育了金剛,並安置在互不相連的電影世界裡,使得金剛在近八十年歷史中,有著多種外貌、個性,以及天差地別的時空背景。

但不管在美國或日本,不管在三零、六零還是七零年代,不論主打笑鬧、諜報還是浪漫愛情,這系列始終沒能逃脫「荒島發現金剛」、「美女吸引金剛」、「擄獲金剛」、「金剛大鬧人類世界」這幾種既定元素。

不過,今年的《金剛:骷髏島》倒是果斷地推翻限制,專注地讓自己成為一個更龐大故事的秘密前傳。

1973年,在神秘組織「Monarch」的暗中運作下,一支由怪獸研究者、軍人、衛星專家、追獵人和攝影記者組成的雜牌軍,前往一座常年被暴風環繞的神秘島嶼尋找未知生物,卻闖進了島主「金剛」的勢力範圍。從空中入侵的眾人很快被金剛一一擊墜,散落全島各地,在各路怪獸夾擊間死命逃往脫離島嶼的集合點。

逃亡中,有些人遇見島嶼居民,以及從二戰受困至今的美國飛行員,使他們逐漸明瞭,金剛的真正敵人是從地底無限竄出的爬蟲怪獸,也得知金剛若被失聯軍人殺害,將使無數怪獸蔓延到島嶼外。金剛、爬蟲、平民、軍人的四方衝突因此一觸即發。

在這個有如簡要版《LOST檔案》的故事中,金剛不用把自己分裂成荒島怪獸、美女仰慕者和城市破壞者。《金剛:骷髏島》中的金剛,以活潑的性情睥睨著渺小人類,那些豐富過頭而不像動物的舉止,令人想起叛逆的青少年,好動愛鬥、出手不忘叫囂兩句,獨處時又有一種沒人了解的天真鬱悶。

面對女主角,牠也不重覆舊作的老套戀愛戲碼,反而常常帶著好奇而不解的輕視;雖然緊要時還是出手救美,但到頭來也毫無留戀,畢竟對牠來說,俊男美女什麼的,都只是島上又一種弱小生物罷了。

如此灑脫的金剛,可說前所未見,而且故事就收在此處——沒有人類獵捕金剛及之後的開展,在現有的故事內,骷髏島的金剛就是壓倒地強大,與人類世界的糾葛,就等到2020年的續作再說吧。

若要簡單形容本片風格,就是「浮誇」兩個字。在趣味洋溢的輕鬆電影中,這兩個字並無貶意。刻意放慢到有如音樂節拍的慢動作攝影,還有金剛各種令人偷笑的耍帥神情,都讓這部片充滿一種刻意誇大的趣味。

相較於1933年《金剛》企圖達到的真實恐懼感,以及2005年《金剛》那種(彼得.傑克森偏愛的)有意使人不快的邪惡氣息,《金剛:骷髏島》的怪獸反而更接近日本的《金剛對哥吉拉》——怪獸以各種招搖而不恐怖的方式現身,用誇張但不殘酷的肢體動作獵殺人類。當然,怪獸們還是會戰到你死我活,但在本片中,怪獸的死亡也多少帶點喜感。片子裡沒有真正的憤怒、哀傷或者令人惋惜的生死,唯一露出一點真性情的角色,就只有流落島上數十年的二戰飛行員了。只有他有比較完整的生命故事,而能讓觀眾同情他在島上的遭遇,以及他最後重返家園的喜悅。

其他角色缺乏生命,就是本片較為不足之處。《金剛:骷髏島》的人物在浮誇的電影氣氛下,本來就比較難開展性格,偏偏這部片的人物又是不尋常地多。這使主角們缺乏充分動機、配角無法令人熟悉,有些甚至直接成為冗員。這個問題和同樣併入「怪獸宇宙」的2014年《哥吉拉》正好相反:《哥吉拉》專注於少數角色,他們有明確而充足的動機,但呈現在電影裡的行動卻漫長而單調。《金剛:骷髏島》有眾多缺乏動機的角色,他們在片中有不少事可做,但這些事卻沒有哪件給人一種非如此不可的迫切感。

幸好,《金剛:骷髏島》也同樣有精彩的怪獸場面,而且和《哥吉拉》見首不見尾的緩慢鋪陳相比,金剛的現身是開門見山,毫不拖泥帶水,且在一瞬間就徹底展現爆發力。不論是獨自橫掃直升機隊、單挑並生吞大章魚,或者與最終對手反覆纏鬥,《金剛:骷髏島》的怪獸戰鬥可說隨時保持在高張力狀態,也讓整部片從頭到尾幾乎沒有明顯冷場(反而是人類常有令人發冷的對白)。

或許本片缺乏一點怪獸電影的深沉幽暗,但《金剛:骷髏島》確實擺脫了金剛電影的刻板流程,也使自己具備金剛系列作中空前的連環刺激。接在《哥吉拉》之後擔任「怪獸宇宙」的承先啟後作,它確實達成了應盡的責任。

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