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與哥吉拉的「電影本事」,以及各種離題外傳

近年怪獸電影的盛況,令愛好者驚喜又難以置信。起先有機器人對決怪獸的《環太平洋》,緊接著《哥吉拉》相隔十年重返銀幕;沒多久,東寶眼見形勢大好,也推出庵野秀明執導的《正宗哥吉拉》,叫好叫座之餘,還拿下長年無緣的各項日本電影大獎。

今年,打頭陣的是睽違十二年登場的金剛,同時宣告傳奇影業「怪獸宇宙」(MonsterVerse)的合併與誕生。《金剛:骷髏島》將與三年前的《哥吉拉》併於同一時空,在哥吉拉續集《怪獸王哥吉拉》(暫譯)之後,金剛就將與哥吉拉正面交手,重演六十多年前那場世界級的怪獸對決。

身為怪獸電影雙雄的金剛和哥吉拉,其實有相似的起點。牠們都有一部沒那麼溫馴的出道作——《金剛》充滿殘暴的生存搏鬥與掠奪,《哥吉拉》則是蕈狀雲下人類與怪獸的雙重悲劇。兩部片都革新了電影特效,並使兩頭怪獸成為全球巨星。兩部片各有一部不那麼突出的續集,也都在續集之後進入休眠——尤其是金剛,從 1933 年的《金剛之子》之後,就一直沒拍續作。

到了 1960 年代,當製作人 John Beck 四處兜售金剛對科學怪人的劇本,而東寶也計畫讓哥吉拉回歸銀幕時,雙方一拍即合,獲得授權後開始拍攝《金剛對哥吉拉》,並在 1962 年上映。這部片的劇情是《金剛》的喜劇版:日本某藥廠為了提升贊助節目的收視率,派人前往南洋孤島探奇,卻在當地發現了神秘怪獸「金剛」。同時,上一集被封在冰山裡的哥吉拉突然復活,南下入侵日本。聽聞此事的探險隊員企圖把金剛迷昏帶往日本,好辦一場金剛對哥吉拉的大秀,但金剛半途掙脫,逃入海中。雙方憑著本能朝彼此靠近,並在日本本島展開連番對決。

這場美日怪獸大戰,對雙方而言都是全新體驗。兩隻黑白電影起家的怪獸,都在本片第一次獲得色彩。金剛的殘暴、哥吉拉的悲慘,在這齣喜劇中都蕩然無存。在特效導演圓谷英二的許可下,怪獸演員們在沉重但模樣討喜的皮套下,自由發揮各種格鬥技、摔角技,從拍攝到內容都洋溢歡樂氣氛。這部《金剛對哥吉拉》在日本怪獸王回歸、海外巨猩來訪的雙重加持下,創下了空前絕後的 1120 萬人次觀影紀錄——2016 年《正宗哥吉拉》即便叫好叫座,總觀影人次也不過它的一半。

《金剛對哥吉拉》旋風掃遍全球各地,台灣也不例外。當年台灣院線不同今日,洋片、日片晚幾年上映也很尋常。但《金剛鬥恐龍》居然只比日本晚了三個月上映,綜觀怪獸電影在台灣零零碎碎、顛三倒四的上映史,這種快速上檔的情況可不多見。當時《金剛鬥恐龍》也發行了「電影本事」,一種宣傳電影、介紹劇情,順便替其他片打廣告的小冊子。幾年前在一次幸運的機緣中,我買到了這部片的電影本事,得以一探怪獸片上回在台灣火紅的盛況。

《金剛鬥恐龍》本事的封面一如當年的電影海報,但配合版型而刪去幾位主角。最後留下來的高島忠夫和若林映子是否就是當年觀眾最熟悉的演員,一時也無法確認。但封面上東寶創社三十周年的字樣十分醒目,或許代表當年日本影業在台灣觀眾心中,有著與今日截然不同的分量?(現在可能有不少觀眾進戲院看日片,要到片頭才知道這片是東寶還是東映。)

打開受損的頁面,就是《金剛鬥恐龍》的電影簡介。雖然是六十幾年前的介紹,但說明起製作起源、合作流程、耗費金額,反而比現有的中文資料還詳細,頂多「氣氛的淒慘和恐怖」這句有點誇大而已。本頁下端居然還在賣一本三塊錢的《金剛鬥恐龍》電影漫畫本,不知會是什麼樣的內容?

第二頁介紹了本片的賣點和劇組人員,也看到當時雖然有寫哥吉拉的日文名字,但內文仍稱其為「恐龍王」。此外,文末也點出了本片最為人稱道的賣點——二大怪獸的摔角大壓軸。

三到五頁則是劇照及巨細靡遺的劇情介紹,或可稱徹底的爆雷。我在〈搶先大爆雷的「哥吉拉官方漫畫」及其他〉中曾寫到,在影像難以重播的年代,電影漫畫有讓讀者回味劇情的功用,而電影本事似乎也是如此。

前面這幾頁的基本資料,如今都能在網路查到;但第六頁之後的特集〈「金剛」與「恐龍」的明星〉,就不是想找就能隨便找到的內容了。從電影本事中得知,這是「富田英三」這位作者,在圓谷英二拍攝怪獸決鬥的現場,對廣瀨正一、手塚勝巳、中島春雄三位怪獸皮套演員作的採訪,就這樣通篇翻成中文存至今日。文章除了讓三位演員談起怪獸演技的技巧、辛勞和趣味,也有富田親手繪製的怪獸雙雄與拍攝道具。

不過有點古怪的是開頭的文字,提及日本與蘇聯時的文筆,卻沒有後頭採訪的嚴謹簡潔,處處嘲諷的文字,反而有種老雜誌回憶名人軼事的輕佻口吻。若能找到作者原文,或許就能釐清這邊的翻譯是否為原作所寫。而在搜尋富田英三的資訊時,卻又發現他並非一般影劇新聞記者,而是漫畫家、文學家與男同志研究者1,至今留在網路上的多是寫意的簡筆人物畫,若不是簽名相同,還真無法確認本事上的哥吉拉與那些人物出自同一繪者。他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呢?恐怕只能留待下次再探索了。


乍看之下只是宣傳品的一本電影本事,其實處處展露電影情報外的各種文化訊息,從品項到物價、從印刷品質到觀影習慣,從幕後花絮到某一位日本作者的生平。寫起封面時我還在談金剛對哥吉拉,翻到封底時,我其實已經掉進一片更廣闊而神秘的過往,隨時被冒出的線索拉進下一個故事。

為了避免沒完沒了,這次就以封底作結。封底是與哥吉拉無關的兩則電影廣告,上面那部《環遊世界八十夜》,左下角寫了片名,就不難查出真身:這是一部叫作《La donna di notte》的義大利片,詳細資料不明。但底下這部《虎豹獅象》就傷腦筋了——沒有英文片名,用中文片名去搜,只會找到一部導演為邵耀輝的同名國片,但廣告強調本片是「美國探險家深入非洲以生命換來的珍貴影片」,還拿了奧斯卡獎,所以絕對不是國片。於是我只能把格子裡的每個線索,非洲、實地拍攝、聯藝出品、奧斯卡獎(也沒說是什麼獎)、1962 年之前,全部都拿來比對,並和網友反覆激盪。

我們只能嘗試各種關鍵字來尋找最接近的電影,假定奧斯卡獎是紀錄片,猜測聯藝未必是 United Artists 的譯名,來逐步篩選電影。最後,一個朋友把最接近的片名往 Google 上一丟,答案揭曉,我們找到了和電影本事相符的完整彩色海報。

1962 年在台灣上映的《虎豹獅象》,真正的片名是《Serengeti darf nicht sterben》(塞倫加蒂不該喪命),是 1959 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的德國電影。(美國探險家算是可接受的誤譯)。我查了好幾次,都沒有查到廣告上的虎頭和豹頭,恐怕是取《虎豹獅象》這個片名的人自己畫上去的⋯⋯又是個花了整晚來確認的無用不精準資訊,但過程依舊有趣,而且引人入勝。

文章分類